張大千 觀音佛像 1945年作
Guanyin
水墨宣紙 Ink on paper 80x43cm
1899-1983 享年 84歲
(( 錄音錄影中,請微笑 :))
敦煌系列〈水月觀音〉
1941年夏,大千先生遠赴甘肅敦煌莫高窟、安西榆林窟等處臨摹古代壁畫,歷時兩年零七個月。抗日戰爭勝利後,大千先生在成都舉辦畫展,展出他多年來心血凝聚的佳作。這幀1945年作觀音像,以榆林窟水月觀音為擬本,減去水月之背景,精細的描繪觀音坐卧之神態,被繪畫界和參觀者公認為是大千最有神韻的一幅觀音圖像。
《水月觀音》是張大千以「榆林石窟」壁畫為原型,然而敦煌千年古畫,由於年代久遠,加之風吹沙打,畫面色彩多有褪化。為了追求歷史真實,恢復絢麗壁畫的本來面目,張大千深入鑽研、大膽探索,憑著自己多年的用色經驗及高超的古畫鑒賞能力,通過多次試驗、比較、觀察,基本掌握了敦煌壁畫的顏色規律,故張大千參考了當年盛唐佛像的造型與設色,加上自己的巧思,重新進行還原及敷色。
張大千前後兩次的敦煌之行,總計在敦煌停留兩年七個月的時間。而此段時間對張大千影響最大的便是「線條」的運用。從臨摹魏隋到唐宋各朝代的佛像與人物像三百餘幀的過程中,隨著對佛像的深入研究,其人物造型用線,也隨之呈現出重要性。